味如鸡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鸡肋:鸡的肋骨,没有肉,比喻无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弃的东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来没有多大好处。

味如鸡肋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味如鸡肋

成语发音:wèi rú jī lèi

成语解释:鸡肋:鸡的肋骨,没有肉,比喻无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弃的东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来没有多大好处。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成语繁体:味如鶏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少有实惠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 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查看更多味如鸡肋的近义词>>

成语例句:这样做味如鸡肋,没有什么意思

味如鸡肋什么意思?味如鸡肋典故介绍

三国时期,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此后曹操想要撤军,众将不解曹操为什么要撤军,曹操只说了两个字“鸡肋”。这个鸡肋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后来被杨修解读了出来,鸡肋的意思就是食之无味,其实可惜。说明曹操并不想在争取汉中这件事上,和刘备消耗太多的精力。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味如鸡肋”,就和这个故事有关了,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背后的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武帝纪》注引《九州春秋》,时间是在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主人公是曹操和杨修。原文如下:

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此时,魏王曹操想撤出汉中,便下达给全军的口令是“鸡肋”,下属的官吏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主簿杨修听到这个口令后,回到自己的大帐内开始独自整理行装。不少人感到非常奇怪,便问杨修这么做的原因。杨修回答道:“鸡肋这东西,扔了可惜,吃起来又没什么味道。魏王以此同目前汉中的形势相比较,以此我断定魏王是想撤出汉中了。”

本文要说的三国成语,便是根据这个故事演变出来的一句成语,叫做“味如鸡肋”,比喻对事情兴趣不大或实惠很少。

曹操击败张鲁并夺取汉中地区,时间是在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当时,刘备也占领益州不久。谋士刘晔建议曹操乘胜追击,向益州发动进攻,但曹操却拒绝了刘晔的建议,只留下大将夏侯渊、张郃等人镇守汉中,大军主力撤回中原。曹操的这一失误,给了刘备可乘之机。

到了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亲自率部进攻汉中,与夏侯渊部展开激战。得知汉中形势吃紧,曹操连忙率军赶到汉中增援。到了第二年,夏侯渊在定军山一役中被黄忠斩杀,曹军遭遇惨败。经过几个月的对垒,最终曹操下令全军撤出汉中,将这块战略要地拱手相让。至此,刘备集团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曹操为什么撤出汉中?大致上有两大原因。首先是曹军在汉中的主将夏侯渊被杀,重挫了曹军的士气二是刘备采取了依险固守的战术,使得曹军久攻不下三是在战事陷入僵局的局面下,曹军无论是在兵力增援还是粮草供应上都出现了巨大困难。故此,曹操不得不下令放弃汉中。

这里附带说一句,在真实的历史上中,杨修并没有因为猜到了曹操的意图而被杀,而是平平安安地随曹操一起撤回中原。虽然杨修被杀的时间同样是在曹操撤出汉中的这一年,但他被杀的原因是深度参与了曹操的立嗣之争,引起曹操的猜忌和不满,并因此掉了脑袋,与鸡肋事件一点关系都没有。

成语味如鸡肋的故事

味如鸡肋

【注音】wèi rú jī lèi

【出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解释】鸡肋:鸡的肋骨,没有肉,比喻无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弃的东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来没有多大好处。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少有实惠

【近义词】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例句】一次次的试验都失败了,现在又重新进行,真有点味如鸡肋了。

味如鸡肋的成语故事

公元217年,刘备派兵进攻汉中。经过激战,终于杀死守将夏侯渊,拿下了汉中。

夏侯渊被杀,汉中失守的消息传到长安,曹操立即率领大军前往汉中。但大军开到汉中城外时,发现那里所有有利地形都已被黄忠等抢占,一时难以取胜。

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曹军的'处境越来越不妙。一天晚上曹操用饭,发现菜中有一碗是鸡肋骨做的汤。他注视着鸡肋,若有所思。

正好这时他的亲信夏侯淳来请示当夜口令,普操随口说了鸡肋二字。

夏侯淳听了有些奇怪,但也不再询问,照原话传达下去。在营中办理文章、事务的主薄杨修听到鸡肋的口令后,马上收拾行装,准备动身。大家见他这样,都问他怎么知道将要退军。

杨修回答说:你们都知道,鸡肋这东西丢弃它可惜,但吃起来又没有什么肉。以它来比喻汉中,不攻下来可惜,但攻起来又不那么容易。所以我知道魏王打算退军了。

众人听了将信将疑。第二天,曹操果然下令回师,大家这才信服。

个中滋味 唯有自知什么意思

1、个中滋味,唯有自知

释义:其中的味道,只有自己知道了,指切身体会的甘苦。个中:其中;滋味:味道,情味;唯有:只有;自:自己;知:知道。

例句:别人都祝贺我这次取得的成功,个中滋味,唯有自知。

2、“个中滋味”例句:

(1)梦想是一块甜甜的奶糖,回味它你就会很夸姣梦想是一杯茶,需求渐渐品尝,才能懂得个中滋味梦想是帆船,需求咱们用心灵来驾驭!

(2)众多的情愫纠杂在一起,成长磨砺痛苦挣扎快乐幸福,点点滴滴的酸甜默默地走在了浩如烟海的墨色文字中,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3)外祖父的话让风儿有醍醐灌顶之感,同是一杯茶,个中滋味自在人心!

(4)社会有需求,按摩生意下乡来,生张熟魏,送旧迎新,下水为生计,失足难拔足,脱离亦不易,个中滋味,空自悲伤意徬徨。

(5)珍儿吹箫秦岭,慧儿钓月西江,萱儿弄影南塘,莺啼蘸着些麻儿来,鸟啭又添了辣子哦,鹃鸣咋又来臀儿酸,笑跌啄花燕君郎,个中滋味,就里鲜美,无非偷尝。

3、“唯有自知”例句:

(1)人生不过是一个如鱼饮水唯有自知的过程,对每一个自己来说,任何人都是“局外人”。

(2)人生是荒芜的旅行,其中冷暖,唯有自知,苦乐在心。

(3)幸福不是身边人议论出来的,是需要自己慢慢感受的,其中无味,唯有自知。

(4)不要评价别人是否幸福,不管那人看起来孤独无助还是快乐富足。幸福之味,唯有自知。

(5)我始终认定,爱情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其中欢乐和悲伤,唯有自知。

扩展资料:

个中滋味成语接龙:

1、味如鸡肋: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来没有多大好处。

2、味同嚼蜡:象吃醋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

3、味如嚼蜡:同“味同嚼蜡”。

4、味如鸡肋:比喻无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弃的东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来没有多大好处。

5、为人作嫁:比喻空为别人辛苦。

6、为丛驱雀:把雀赶到丛林,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

7、为国捐躯:为国家牺牲生命。

8、为渊驱鱼: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过来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

9、为虎傅翼: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10、未卜先知:没有占卜便能事先知道,形容有预见。

11、为虎添翼: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12、未定之天:比喻事情还没有着落或还没有决定。

13、为民除害:替百姓除祸害。

14、为民请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15、未了公案:没有解决的案件或事情。

16、为人说项:指替人说好话。

17、未能免俗:没能够摆脱开自己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

18、位卑言高:指职位低的人议论职位高的人主持的政务。

19、味同嚼蜡:象吃醋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

20、未雨绸缪: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21、位极人臣:君主时代指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人。

22、慰情胜无:作为自我宽慰的话。

23、畏首畏尾: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