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退六二五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原是珠算斤两法口诀。比喻推卸干净。

一退六二五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一退六二五

成语发音:yī tuī liù èr wǔ

成语解释:原是珠算斤两法口诀。比喻推卸干净。

成语出处:欧阳山《三家巷》:“陈家的老的、小的,只是个一退六二五,说他们做买卖的人素来不结交官府,推得干干净净!”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推卸责任,用于口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当代成语

近义词: 一推六二五 查看更多一退六二五的近义词>>

成语例句:你就别一退六二五了



"一推六二五"什么意思

一推六二五”的意思是佯装不知, 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的意思。它的出典在 “一退六二五”。

在实行千克公斤制以前,老底子市秤 为十六两制,即一市斤有十六两(俗称“旧 秤”),后来为了计算方便,市秤改为十两制 (即“新秤”)。在旧秤与新秤并行时期,会计 或账房就经常会遇到旧秤的“两”如何换算 为新秤的“两”的事,老底子没有计算机,换 算靠算盘。于是会计或账房必须背熟珠算 换算口诀。如:一通六二五、二一二五、三一 八七五、四二五……即:旧秤1两等于新秤 0.625两,2两等于1.25两,3两等于l.875 两……只是现在随着 公斤制的实行,计算机和电脑的出现,这种 口诀早已进了历史档案。

“一退六二五”的“退”本是珠算中退一 档即退个位为小数点的意思。因为“退位” 与“推倭”谐音,于是“一退六二五”在杭州 话里就成了“一推六二五”,装糊涂推诿责 任的俗谚。

yī tuī liù èr wǔ

成语:一退六二五

--------------------------------------------------------------------------------

【解释】:原是珠算斤两法口诀。比喻推卸干净。

【出处】:欧阳山《三家巷》二七:“陈家的老的、小的,只是个一退六二五,说他们做买卖的人素来不结交官府,推得干干净净!”

一推625什么意思?为什么是625?

现代汉语词典将“一退(推)六二五”解释为:本是一句珠算斤两法口诀,1除16是0.0625,借用做推卸干净的意思。退是“推”的谐音,有时就说成“推”。

出自欧阳山《三家巷》:“陈家的老的、小的,只是个一退六二五,说他们做买卖的人素来不结交官府,推得干干净净!”

扩展资料:

一退六二五,本是一句换算口诀,始创在民国初年。之前的老秤,每斤为十六两,更换为十两一斤的新衡器,有《斤秤流法》普及,第一句就是“一退六二五”,也称“一推六二五”,说的是旧秤一两,后退一位数,等于新秤的六钱二分五厘。

其原意,早已寿终正寝,而次生的意蕴,或可万寿无疆,在于以此形容当事人的责任逃避,惟妙惟肖:“退”也,脚底抹油,溜之大吉;推也,嫁祸他人,作替罪之羊。恰好“六二五”谐音“一嘟噜”,多少麻烦事,悉数向下推诿,比之“踢皮球”,意象从容而潇洒。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一退六二五

词语“一推六二五”是什么意思,是用来形容什么的呢?

“一推六二五”常常用来形容有些人在某件事情上不负责,推脱自己的责任、或对某件事情推出去不管,这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句俗语。那为什么不说"一推二三四",为何偏偏要说"六二五"这三个数字呢?其实个俗语都有它的起源,而且都是有故事的,不是凭空而来,并且还有一定寓意和文化属性,那么"一推六二五"本意是什么,最后又是怎么演变形容人、事的?

一、“一推六二五”的本意。解放之前,不少地方仍沿用16两为一斤的古代旧制秤,要和现在的10两一斤的新规定换算很麻烦,但“新”代“旧”得有个过渡时期,不能“一刀切”,而智慧的中国人就研究出一种换算方法,就是珠算的“斤秤流法”即“一退六二五”(即一旧两等于0.625新两)、“二一二五”(即二旧两等于1.25新两,依此类推),像什么“三一八七五”、“四二五”、“五三一二五”、“六三七五”、“七四三七五”、“八五”、“九五六二五”,就是换算的口诀,方便人们度量换算。

二、“一推六二五”的演变。当时,由于“一推六二五”是换算的第一个口诀,所以最容易被记住,经常被人们广泛地应用,慢慢地就成了日常用语,而且只要记住口诀,问题就游刃而解,以前的"麻烦事"就不存在了,相当于很容易的就解决了问题,也就是说只要推一下就省去了自己的麻烦,因此就演变成了推卸责任,互相推诿之意,就是不想负责任,省去自己的麻烦事。

由此可见,“一推六二五”是新旧度量单位之间换算的第一个口诀,被解放初期广泛地应用,最后成为日常用语,又延伸演变成了俗语,用于表示不负责任的推卸。

古代人为什么说,十六两等于一斤

因为旧制一斤为十六两,现在一斤的为十两。

起源:

中国古代有个官职叫司马,司马主要掌管军事,其中因为粮秣管理需要秤重,于是司马就和重量单位扯上关系。

中国自周代开始有重量单位:斤、两、钱、分。也称为司马斤、司马两等,计量的工具叫做司马秤,这一标准也叫司马平制标识。一司马斤等于十六司马两,半斤八两就是这么来的。

扩展资料:

古今换算:

一、西汉每斤,258.24克;东汉每斤,222.73克;魏晋每斤,222.73克;南齐每斤,334.10克;梁、陈每斤,222.73克;北魏每斤,222.73克;东魏每斤,445.46克;北齐每斤,445.46克;北周每斤,250.66克。

从有“斤”这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16两,而不是今天的10两。有了“斤”的重量,再去算“两”的重量轻而易举,一律除以16就是。

二、西汉成书的《淮南子》中载:12粟为1分,12分为1铢,12铢为半两,24铢为1两,16两为1斤,30斤为1钧,4钧为1石。

秦统一度量衡后,反映在衡制方面为五权法:即铢、两、斤、钧、石,非十进位制。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宋代以较验乐尺积累法中之分、厘、毫、丝、忽(均以十进位)五个名位,用来命名重量单位以下的小数名称,清未重定度量衡时,重量小权单位止于毫,斤以上不命名。民国18年(1929)《度量衡法》市用制又止于丝,斤以上加石,100斤为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斤

关于推卸责任的成语(多一点)

关于推卸责任的成语有:互相推诿、指李推张、上推下卸、颠倒黑白、委罪于人、推三阻四、以邻为壑、一退六二五等。

一、互相推诿

释义:把责任推给别人。彼此之间互相推托,谁也不愿承担责任。

出处:明李贽《焚书·因记往事》:甚至互相推托,以为能明哲。

译文:相互推脱责任,以为可以明哲保身。

二、指李推张

释义:指相互推诿,逃避责任。

出处: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谷·比较》:“临期听比,无指李推张之弊。”

译文:临到其时各尽其职,没有互相推诿的。

三、委罪于人

释义:把罪责推卸给别人。

出处:《晋书·王裒传》:“帝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遂引出斩之。”

译文:皇帝大怒,说:“司马想归罪于我吗??’就拉出去杀了他。

四、一退六二五

释义:本是一句珠算斤两法口诀,1除16是0.0625,借用做推卸干净的意思。

出处:欧阳山《三家巷》:“陈家的老的、小的,只是个一退六二五,说他们做买卖的人素来不结交官府,推得干干净净!”

五、上推下卸

释义:把责任推给上级,卸给下级,自己却不负责任。

例句:他上推下卸,自己没一点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