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言举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根据言论来举荐人才。

以言举人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以言举人

成语发音:yǐ yán jǔ rén

成语解释:根据言论来举荐人才。

成语出处:汉·桓宽《盐铁论·利议》:“[文学]议论称诵,窃商赐之辞;刺讥言治,过管晏之才。心卑卿相,志小万乘。及授之政,昏乱不治。故以言举人,若以毛相马,此其所以多不称举。”

成语繁体:以言舉人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以言举人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 yǐ yán jǔ rén

【解释】 根据言论来举荐人才。

【出处】 汉·桓宽《盐铁论·利议》:“[文学]议论称诵,窃商赐之辞;刺讥言治,过管晏之才。心卑卿相,志小万乘。及授之政,昏乱不治。故以言举人,若以 *** 马,此其所以多不称举。”

【例子】 无

【相关】百度“以言举人”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什么意思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翻译为白话意思为:

君子不能仅凭一个人的话说得好就举荐他,也不能因别人是小人物或犯了错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

这可能是自古以来正确选人用人的方法之一:选拔人才时要考察他的品德和实际才能,不能仅凭听他的言谈就提拔、选用他;在听取意见时,不管他的人品、地位如何,只要是正确的意见都要采纳。采纳别人正确的意见,是用人之所长,也属于用人的范畴。

语出《论语·卫灵公》。

《论语·卫灵公》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什么意思

意思是: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

指在选拔人才时要考察他的品德和实际才能,不能仅凭听他的言谈就提拔他;在听取意见时,不管他的人品、地位如何,只要是正确的意见都要采纳。

出自:《论语。卫灵公》

扩展资料:

《论 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

君子不以言举人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不以言举人”:“举”即举荐、推举、提拔。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不会因为一个人说话好听就把他提拔起来。

单位领导曾说过:人才不一定会说,但会说的一定是人才。

这话说的不一定正确,不能以口才来评价一个人。有的人会说,但不一定会做。有的人会做,但不一定会说。领导的用人导向决定着单位的走向。身居重要位置,说话、办事一定要慎之又慎。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的解释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某人的话说得好就推举他,也不因为某 人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言论。”

【读解】

不以言举人:“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是说话说得好的人不一定品德高尚,所以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够只听他说得好便以为一切都好,轻易地去推举他。话说得很好的人也有可能人品极坏,所以君子不以言举人。

不以人废言:孔子说: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就是说粗鲁的人有时也可以说出很有道理的话,所以圣人会采用。人品坏的人,有时也可以说出很有道理的话,所以君子不会以人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