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不悔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悔:悔恨,懊悔。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死而不悔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死而不悔

成语发音:sǐ ér bù huǐ

成语解释:悔:悔恨,懊悔。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成语出处:唐·赵蕤《反经·是非》:“自与杀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也。”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态度坚决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 死而无悔 

成语例句:宋·李昌龄《乐善录·节娥》:“娥生长倡家,乃能坚白自守,死而不悔。”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什么意思?

意思是: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述而》第11章。

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扩展资料

《述而篇》是《论语》的篇章之一,共包括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第11章中孔子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述而篇

英雄无悔革命路打一数字

英雄无悔革命路打一0至9数字

5

英雄无悔革命路打一0至9数字——答案:5。 死而无悔 sǐ ér wú huǐ 【解释】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出处】《论语·述而》:“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结构】偏正式成语 【近义词】死而不悔、死而无憾 【反义词】死不瞑目 【例句】清·许奉恩...

查看更多

死而无悔近义词

死而无悔 [sǐ ér wú huǐ]

成语,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中文名

死而无悔

注音

sǐ ér wú huǐ

结构

偏正式

年代

古代

成语资料听语音

【成语】死而无悔

【注音】sǐ ér wú huǐ

【解释】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态度坚决

【结构】偏正式

【年代】古代

【英文】die with nothing to regret

【近义词】死而不悔、死而无憾

死什么什么什么的成语

该成语是“兔死狐悲”或者“狐死兔悲”。

1、兔死狐悲

【释义】原意是兔子和狐狸结成联盟共同对抗猎人,兔子死了狐狸因为失去盟友而悲伤。狐狸是真悲伤。表示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而伤心。狐狸对野兔的死感到悲伤——为失去同类感到难过。

2、狐死兔悲

【释义】狐狸死了,兔子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扩展资料

兔死狐悲成语出处:南宋时期,处在金朝统治下的山东农民,纷纷掀起抗金斗争的浪潮。其中最著名的有杨安儿、李全等领导的几支红袄军。

起义军遭到金军的镇压,杨安儿牺牲。杨安儿的妹妹杨妙真(号四娘子)率领起义军从益都转移到莒县,继续斗争。后来杨妙真和李全结为夫妻,两支部队汇合。公元1218年,他们投附宋朝,驻扎在楚州(现在江苏省淮安市)。此后,李全抱有发展个人实力、割据一方的野心,公元1227年4月被南下的蒙古军包围,城破投降。

公元1227年2月,宋朝派太尉夏全领兵进攻楚州,杨妙真派人去争取夏全,对夏全说:“你不也是从山东率众归附宋朝的吗?如今你却带兵来攻打我们。打个比方说,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哭泣;如果李全灭亡了,难道独有你夏全能生存吗?希望将军和我们团结起来。”夏全同意了。

狐死兔悲成语出处:《宋史·李全传》:“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今日油烹蒯彻,正所谓兔死狐悲,芝焚蕙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