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之以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对他人进行救助

援之以手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援之以手

成语发音:yuán zhī yǐ shǒu

成语解释:对他人进行救助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援之以手的成语解释

【成语原文】:援之以手

【标准发音】:yuán zhī yǐ shǒu

【繁体写法】:援之以手

【援之以手是什么意思】:对他人进行救助

【援之以手成语接龙】:八方支援 → 援之以手 → 手下留情

【用法分析】: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yuán zhī yǐ shǒu】采用标准四声阅读。

【出处说明】: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援之以手的'造句示例】:

1、她引用政府的观点说:“在中国遭遇四川地震造成的灾难时,许多国家提供了援助。现在,我们理应援之以手。”

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什么意思

意思是:天下百姓都淹入水中,要想救援,就要有一定的方法。嫂嫂淹入水中,只是伸出一只手去救。

出处:《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七节》

原文: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译文:

孟子说:“天下百姓都淹入水中,要想救援,就要有一定的方法。嫂嫂淹入水中,只是伸出一只手去救。你想让我用一只手去救援天下百姓吗?”

扩展资料:

赏析: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施以援手是什么意思

“施以援手”的意思是:给予援助。

造句:

1、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纷纷向灾区同胞施以援手。

2、班上同学得知他家中遭遇的变故,纷纷慷慨解囊,施以援手。

3、对于遇到困难的人,我们应该施以援手,不该幸灾乐祸。

4、谁愿意在你走投无路时施以援手,那人就是你真正的朋友。

5、每当们独立无援时,首先向你施以援手的往往就是你的父母。

6、周老板很清楚刘小姐家的状况,不但没及时施以援手,反而趁火打劫,落井下石。

7、看着那个女孩被抢劫,他不但不施以援手,反而助纣为虐,协助歹徒逃逸。

8、但各国政府必须施以援手为混沌的市场带来透明度,在未来的代价上开诚布公。

9、妹妹乐于助人,总向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因此她尝到了快乐的滋味;姐姐大公无私,总向别人给予些什么,因此她尝到了幸福的滋味。

10、朋友有难,他不但施以援手,反而落井下石,真是可耻。

“男女授受不亲,嫂溺援之以手”,古人的这两句俗语有道理吗?

这两句古人俗语,原本是出自《孟子·离娄上》上的一段话,原文为: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白话意思为男女之间的动作不亲密,这是礼仪,但嫂子溺水却不施以援手,这是豺狼的做法。但嫂子溺水有危险时,应当施以援手,这是灵活变通的权宜之计。

在古代,人们及其讲究“礼、义、信、忠、孝”等等传统文化。男女为了避嫌,讲究“七岁不同席”、“授受不亲”等等习俗,而“礼”正是当时人们需要严格遵从的文化,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思想,即使是现代,关于“男女之防”已经没有古代那么严重的情况,男女授受不亲还是有在坚持着。

当然在古代,因为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的地位不如男子,如果某个女子被一个男子冲撞,受到世俗伤害的也是女子,而不是男子,所以这句话有一定程度上是对古代女子的“保护”,尤其是未出阁的女子,名节第一位,当时社会对女子的限制颇多,这才有了这句话。

但这只是其中一种解释,到了唐朝,民风开放,女人也可以放心大胆的出游而不是闺门不迈。所以这句话在后来也有另一种讲解:男女之间传达爱意时,不要那么直接,要含蓄委婉,无论是哪一种,都讲究礼节,懂礼貌,才是尊重双方的做法。

后一句“嫂溺援之以手”其实和前面“男女授受不亲”有点矛盾,但正如前文所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人活着需要灵活变通,才可以无愧于心。

其实这句话有则典故,是出自《礼记·曲礼》中关于孟子的典故。

书中记载:孟子发布言论“男女不杂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嫂叔不通向……”战国时期的著名辩士淳于髡(kūn)看到孟子的言论后,便向孟子询问,如果遇到类似嫂子溺水这种突发情况,该怎么办:“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于是这才有了孟子的“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是变通的办法,如果嫂子掉进了水里,而不去伸手拉他,那与豺狼无异。这既是承认了男女礼教,又告诉世人做事要灵活变通才是生活的道理。

所以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也不会互相矛盾,毕竟人是灵活的。当然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了古代那种严格的“男女之防”,但也有“朋友妻不可欺”的道理,所以“嫂溺,施以援手”任然适用于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