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病交加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交:一齐;同时;加:压上。贫困和疾病一齐压在身上。

贫病交加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贫病交加

成语发音:pín bìng jiāo jiā

成语解释:交:一齐;同时;加:压上。贫困和疾病一齐压在身上。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暮年之人,那禁得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了那下世的光景来。”

成语繁体:貧病交加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形容生活境况非常艰难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 饥寒交迫  啼饥号寒 

成语例句:因为贫病交加,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物美价廉、贫病交加的意思

【中 文 名】 贫病交加

【发音】 pín bìng jiāo jiā

【释义】 贫穷和疾病一起压在身上

【出处】 《与王季海丞相书》

【示例】 因为 贫病交加,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中 文 名】 物美价廉

【拼音】 wù měi jià lián

【解释】便宜。东西价钱便宜,质量又好

【出自】 《近十年之怪现状》

【示例】 提倡物美价廉,老少无欺,反对粗制滥造,偷工减料。(朱德《要把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搞好》)

形容生活贫困的成语有哪些?

1、无衣无食——没有衣物和食物,形容生活艰难、家境贫寒。

2、卖儿鬻女——鬻:卖。指生活无依,被迫卖掉自己的女儿。

3、饥寒交迫——交:一起,同时。衣食无着,又饿又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4、乞哀告怜——哀:怜悯;告:请求。乞求别人的怜悯和帮助。

5. 哀鸿遍野——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6. 挨饿受冻——挨:遭受。遭受饥饿与寒冷侵袭。指缺衣少食的穷困状况。

7. 两手空空——形容人手头很紧,一个钱也没有。

8. 家贫如洗——家里穷得象水冲洗过一样。形容极度贫穷。

9. 嗷嗷待哺——嗷嗷:哀鸣声;待:等待;哺:喂食。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形容受饥饿的悲惨情景。

10. 家徒四壁——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11. 民不聊生——聊:依赖,凭借。指老百姓无以为生,活不下去。

12. 啼饥号寒——啼:哭;号:叫。因为饥饿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

13. 饥肠辘辘——饥肠:饥饿的肚子;辘辘:车行声。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14. 贫病交加——贫穷和疾病一起压在身上。

15. 一贫如洗——穷得像用水洗过似的,什么都没有。形容十分贫穷

1、贫穷:贫穷(pín qióng)出自于《汉书·董仲舒传》:“今吏既亡教训於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甚不称陛下之意”。其是个很广泛的观念,在中文里,贫、穷两字本解作“极度不足”,日常使用里则指“缺乏钱财,生活拮据困乏”道德标准的;也有人认为可以从科学角度去理解贫穷的意思。贫穷的成因包括了多种因素,从发展经济学角度讲,贫穷就是缺乏生活机会。

2、关于”贫穷“的成语造句:

解放前,广大穷苦百姓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露宿街头的乞丐饥寒交迫,度日如年。

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了。

解放前有许多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饥寒交迫的农民向封建王朝发起了进攻。

从京城返回成都时,他已经家徒四壁了。

他过去家徒四壁,但由于肯努力,所以能白手成家。

虽然家徒四壁,但他却能奋发上进,实在令人敬佩!

他嗜赌成性,但十赌九输,最后落到家徒四壁的地步。

毒品害得许多人家徒四壁,一文不名。

3、贫穷原因:

个人因素:“病态性”的因素,即将贫穷视为是行为、选择或缺乏能力所导致的后果;

家庭因素: 将贫穷归因于家庭的教养过程;还有可能是因为高昂的医药费而陷入贫穷;

次文化因素:将贫穷归因于一个社群中借由学习及分享所得的生活模式

社会因素:将贫穷视为其他人(包括政府及经济体系)所造成的后果;

结构性因素:立论贫穷是社会结构所导致的。

文化因素:把贫穷归咎于过度消费。

气候暖化因素:气候暖化带来极端天气及影响水资源,令土地不宜耕种及畜牧,形成粮食供应短缺及生计问题而陷入贫穷。

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什么意思

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意思是:在人世间并没有真正的好味道,因为所有的美好都是从艰难的生活中繁衍出来的。

这是苏轼《和陶西田获早稻》当中的两句诗,原诗如下:

蓬头三獠奴,谁谓愿且端。

晨兴洒扫罢,饱食不自安。

愿治此圃畦,少资主游观。

昼功不自觉,夜气乃潜还。

早韭欲争春,晚菘先破寒。

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

早知农圃乐,岂有非意干。

尚恨不持锄,未免騂我颜。

此心苟未降,何适不间关。

休去复歇去,菜食何所叹。

写作背景:

苏轼于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十月贬谪惠州,是年59岁,居三年,于圣沼四年(1097年)五月又贬儋州(海南),是年52岁,又居2年多直至元符三年遇赦,度铃北归。苏轼在惠州、儋州这六年晚景中,生活最艰苦,遭遇最凄惨。“瘴疠所侵,蛮蜒所侮”,“食饮不具,药石无有”,贫病交加。但苏轼“胸中泊然,无所芥蒂,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食竽饮水,著书以为乐”。这六年间,除写其他诗文外,还断断续续的写下了120余首“和陶诗”,这是苏轼写了800首和诗中追和最多的诗作,足见苏轼晚年对陶渊明的崇拜和仿效。其弟苏辙也曾指出“公诗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

赏析:

1,直接表达对陶渊明归隐后田园闲适生活的向往羡慕。

当欢有余乐,在戚也颓然。渊明得此理,安处故有年。嗟我与先生,所赋良奇偏。人间少宜适,惟有归耘田。我昔堕轩冕,毫厘真布廛。困来摸重烟,优愧自不眠。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迁。风雨睡不知,黄叶满枕前。宁当出怨诗,惨惨如孤烟。但恨早不悟,犹推渊明贤。

2,抒发个人对贫困生活的苦闷和旷达、超脱的矛盾思想感情。

苏轼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挫折,面对混浊的世间,壮志难酬,但苏轼有一点与陶渊明不同,就是终生在仕,不辞官、不归隐,始终对现实人生表现出热爱和执着的追求。这种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当然常常迫使苏轼心中苦闷困惑。因此,旷达、超脱、乐天安命,便成为苏轼解决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摆脱精神苦闷的良药。这就使苏轼的“和陶诗”常常表现一种豁达大度、随缘而足的思想。

3,记述诗人参加劳动生活的感受和与劳动人民的友好往来。

苏轼在朝虽未得到重用,未能施展抱负,但在任地方官时,都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为当地人民做了些实事,所以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同黎民百姓保持着友好的往来。即使流落海南,个人生活已极度艰苦,可仍然关注着黎族同胞的生活。

4,表现诗人对亲友的深厚情谊。

在苏轼的诗歌创作中,抒写对亲友的真挚感情的题材,占有十分重要的分量。在他的一百余首的“和陶诗”中,这一题材亦占相当比重,并洋溢着深厚的人情味。

苏轼、苏辙两兄弟,他们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在患难时相互勉励,在创作上相互切磋,在思想上相互影响,可以称得上至亲至爱的手足情。苏轼一曲流传千古的“中秋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因怀念弟弟子由而引发的。在“和陶诗”中亦有《和停云》、《和止酒》等篇写到他们兄弟俩的情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