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实质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里的能量。

光合作用的实质

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其主要包括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涉及光吸收、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碳同化等重要反应步骤,对实现自然界的能量转换、维持大气的碳-氧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光合作用的意义

1、将太阳能变为化学能

植物在同化无机碳化物的同时,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所形成的有机化合物中。每年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阳能约为,约为人能所需能量的10倍。有机物中所存储的化学能,除了供植物本身和全部异养生物之用外,更重要的是可供人类营养和活动的能量来源。因此可以说,光合作用提供今天的主要能源。绿色植物是一个巨型的能量转换站。

2、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规模是非常巨大的。据估计,植物每年可吸收CO2约合成约的有机物。地球上的自养植物同化的碳素,40%是由浮游植物同化的,余下60%是由陆生植物同化的。人类所需的粮食、油料、纤维、木材、糖、水果等,无不来自光合作用,没有光合作用,人类就没有食物和各种生活用品。换句话说,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维持大气的碳-氧平衡

大气之所以能经常保持21%的氧含量,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过程中放氧量约)。光合作用一方面为有氧呼吸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的积累,逐渐形成了大气表层的臭氧(O3)层。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对生物体有害的强烈的紫外辐射。植物的光合作用虽然能清除大气中大量的CO2,但大气中CO2的浓度仍然在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及工业化所致。



光合作用的实质?

光合作用的实质就是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然后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部因素

(1)叶龄

植物新长出的嫩叶,其光合速率很低,而且不同部位的叶片,在不同生育期的相对光合速率也不同,同时,光合速率随叶龄增长出现“低-高-低”的规律。

(2)叶的结构

叶的结构,例如叶的厚度、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例、还有叶绿体和类囊体的数目等,对光合速率都有影响,叶的结构受遗传基因控制,也受环境的影响。

2.外部因素

(1)光的强度

根据光强度-光合速率曲线,在黑暗条件下,叶片是不进行光合作用的,只有呼吸作用释放。而随着光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也会相应提高;如果超过一定的光强,光合速率的增加就会转慢,达到某一光强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即为光饱和点。

(2)光质

它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是在太阳辐射中,只有可见光部分才能被光合作用利用,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与叶绿体色素的吸收光谱大体吻合。

(3)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它对光合速率影响很大,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气孔进入叶片,如果加强通风或设法增施二氧化碳,可以显著提高作物的光合速率。

光合作用的实质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和某些细菌(如带紫膜的嗜盐古菌)利用其细胞本身,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细菌为硫化氢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细菌释放氢气)的生化过程。同时也有将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化学能的能量转化过程。

光合作用的意义:

一、完成了物质转化: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一部分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一部分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同时放出氧气供生物呼吸利用。

二、完成了能量转化: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是自然界中的能量源泉。

三、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促进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什么?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能量的转换。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

光合作用是一系列复杂的代谢反应的总和,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地球碳氧循环的重要媒介。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是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和某些细菌(如带紫膜的嗜盐古菌)利用其细胞本身,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细菌为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细菌释放氢气)的生化过程。

植物之所以光合作用图解被称为食物链的生产者,是因为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利用无机物生产有机物并且贮存能量。通过食用,食物链的消费者可以吸收到植物及细菌所贮存的能量,效率为10%~20%左右。对于生物界的几乎所有生物来说,这个过程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关键。而在地球上的碳-氧循环,(保持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光合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光合作用的发现: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莱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₂18O和CO₂,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₂O和C18O,释放的是O₂。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