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故事

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妻子名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两个儿子。庄公出生时武姜受到惊吓,所以很厌恶他。庄公即位后,武姜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京邑,庄公答应了。共叔段到封地后,修筑城墙超过了规定的长度,大夫祭仲请求庄公对此采取措施。

“多行不义必自毙”说的是什么故事,暗示了什么?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故事

   “多行不义必自毙”字面的意思是一个人做了很多坏事,也就是做了很多不易的事情之后,必然会自食恶果。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也就是说一个人做了很多很多的坏事之后,或许被他针对的那个人不需要做什么,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看到这个做了不义之人的下场。

在春秋战国时期里面有一个比较大的诸侯国,也就是郑国。郑国里面的第3位君主也就是赫赫有名的郑庄公便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之一。郑庄公是当时家里的长子,按理说应该得到他的父母的宠爱。但是在他出生之前,他的母亲做到了一个奇怪的梦,也就是因为这个梦,所以他的母亲认为他是不祥的人,而不与他的亲近,只宠爱他的弟弟。

     不但如此,郑庄公的母亲还设计陷害小,想夺走郑庄公的翻王之位。在他的计谋被揭穿了之后,他的母亲便将主意打到了郑庄公的坟藩地上。开始了几次郑庄公都有同意给他,但是后来他的母亲竟然得寸进尺,竟然想将京都要走。

后来郑庄公,对于母亲的贪得无厌实在是忍无可忍,最终是将其绳之以法。郑庄公的弟弟在失去母亲的庇佑之下,不得不与郑庄公一战,但是由于之前被庇护的比较好,所以并没有能力,意料之中的败给了郑庄公。      这个故事便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最开始的起源了。

很简单的一个故事,但是却蕴藏着一个很深刻的道理,无论是谁,不要有不义之举,否则必将遭其反噬。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成语故事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成语故事是怎样的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故事 第2张


1.多行不义必自毙,释义为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2.这个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元年》的“郑伯克段于鄢”,讲述的是春秋初期,郑庄公和其弟共叔段争权夺利、兄弟相残的故事。


4.第二任国君郑武公的夫人名叫武姜,这是她的历史称谓。在春秋时期,贵族女子最常见的历史称呼,是谥号加族姓。姜是她的姓,她的母国申国是姜姓诸侯国,武,是她丈夫郑武公的谥号。
5.《左传》中,妇女记录名字的极少,除了这种历史称谓外,其他的一般为伯姬、仲姜——排行加姓,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姬大姑娘、姜二妹子。


6.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寤生和共叔段。生寤生时,“惊姜氏,故名寤生”。
7.对于“寤生”二字,历史上杂说纷纭,有说难产的,有说做梦的时候生下来的(多神奇呀!),有说生下来窒息的……
8.各种说法都没有确切的证据,但“逆生说(即难产)”最先出自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郑世家》,又有后代学者从通假字研究入手,认可了这一说法,所以是后世普遍采取的说法。

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是由什么故事得来的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故事 第3张

多行不义必自毙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释义] 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语出] 先秦·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郭沫若《武则天》第四幕)[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郑国君王郑武公有两个儿子,一个称“庄公”,一个称“共叔段”。郑武公死后,由他的大儿子郑庄公继位。可是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爱他的母亲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扩充自己的封地,积极进行夺取王位的准备工作。郑庄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力劝庄公,说:“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强了,再这样下去,您的王位会被他篡取的!”庄公听了,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意指:一个人若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吧!果真,共叔段的势力在不断扩大,将郑国的西、北部边境招于自己门下,直至廪延。同时,他在不停地修筑城池、屯田积兵,并让其母亲姜氏里应外合,攻下郑都。庄公早有防备,趁共叔段进军郑都时,出奇兵攻其窝穴。

长久受共叔段压迫的农民们也参与战斗,使共叔段兵败,逃亡他处,而庄公出军追杀,最后使共叔段走投无路,被逼自杀。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 有什么典故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故事 第4张


1.【出处】《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一个成语,读音是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意思是坏事干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

其弟共叔段图谋篡位,在封地内招兵买马,修整军备。郑大夫祭仲深表不安。谏庄公早除共叔段,以绝后患。庄公答曰:“‘多行不义必自毙’,汝可拭目以待。

”不久,果如其言,共叔段狂妄自大,蚕食边邑,且欲攻郑都。庄公见时机成熟,便出兵攻共叔段,逐出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