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几两

10两。

一斤,数量词,原十六两制,后改为十两制。

一市斤=500克,一公斤=1000克,一磅(lb)≈453.6克。

港澳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沿用旧制,一斤约600克。

交叉换算1公斤≈2.2磅。

半斤八两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àn jīn bā liǎng。意思是指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

现行的一斤十两(合500克,0.5公斤)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当时温州人姜周元先生首倡的,十两一斤建议提出后,很快得到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的重视。

1958年,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全国多个地方试点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国实施衡器计量全面改革,普遍使用十两秤。

事后,中央政务院还向姜周元颁发了“中国衡器改革建议者”的证书。姜周元 这一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衡器改革的首倡人物,是深受人们爱念的。

2003年春,姜周元先生去世时,有一副特别醒目的挽联是这样写的:“一斤改十两,一斤得十两,做人做账同原则。 十亿出一人,十亿只一人,肯干肯缄不普通。 ”(《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联稿·挽中央政务院“中国衡器改革建议者”证书获得人姜周元》)。

一斤几两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一,“问:‘来时无物去时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师曰:‘秤头半斤,秤尾八两。’”

宋·释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踏着秤锤硬似铁,八两原来是半斤。”

【示例】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零七回,“ 众将看他两个本事,都是半斤八两的,打扮也差不多。”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28出,“两个半斤八两,各家归去不须嗔。”

【成语辨析】 “半斤八两”和“势均力敌”,都有“彼此相等不分高低”的意思。但半斤八两偏重在形容水平相等;“势均力敌”偏重在形容力量相等,主要用于敌我双方势力相等。

十六两为一斤。--《汉书·律历志》

半斤八两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àn jīn bā liǎng。意思是指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

八两,即半斤。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