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狐悲为何是贬义

兔死狐悲,释义:兔死狐悲,表示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感到伤心。出处:原出自《宋史·李全传》。

后又见于《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四》。

兔死狐悲为何是贬义

兔死狐悲这个成语历来是被国人用来形容假惺惺的伪君子。其实,原版的兔死狐悲,却是个颇为戏剧性的事件。

南宋末年,金朝衰落,不断地被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一顿蹂躏…与此同时,其腹心地带也爆发了起义:处在金朝统治下的山东农民,纷纷掀起抗金斗争的浪潮。其中最著名的有杨安儿、李全等领导的几支农民军,由于起义者穿红袄作标记,故名“红袄军”。

但女真人很快调集了兵力,起义军遭到金军的镇压,杨安儿战死沙场。

杨安儿的妹妹杨妙真(号四娘子)率领起义军从益都转移到莒县,继续斗争。杨妙真是个巾帼女英雄,为了大局考虑,她与李全结为夫妻,整合了两支部队,后率部归宋,驻扎在楚州(现在江苏省淮安县)。

但是,李全这个人却不那么实在,用今天的话说,不太地道。在手里有了兵,库里有了粮之后,他也动起了扯张虎皮做大旗,割据一方的野心。

好梦还没做几天,就被南下的蒙古军包围了,城破投降。这就苦了驻扎在楚州的杨妙真,因为宋朝打算趁你病要你命,派兵消灭早已经不那么听话的李全势力。

事实证明,他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不久,宋朝就派太尉夏全领兵进攻楚州了,杨妙真大感不妙,思来想去之下,她只能派人去争取夏全,对夏全说:“你不也是从山东率众归附宋朝的吗?如今你却带兵来攻打我们。

打个比方说,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哭泣;如果李全灭亡了,难道独有你夏全能生存吗?希望将军和我们团结起来。”夏全思来想去,觉得杨妙真言之有理,于是解围而去。

一场围城之难,就在一位女子的转圜之间得以化解。此后,《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四》里说:“今日油烹蒯彻,正所谓兔死狐悲。

”由此可见,其实兔死狐悲这个成语的原始词义是接近于唇亡齿寒的,并未有所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由于狐狸身上的“狡猾”标签, “兔死狐悲”这个成语,逐渐和“猫哭耗子假慈悲”画上了等号。

仔细品味,还真是让人替狐狸感到无奈呀。兔子的天敌是狐狸,这个很正常。

所以狐狸肯定是吃兔子的。于是兔子死了,狐狸悲伤其实是假惺惺。

于是根据现代人的理解,这逐渐变成贬义词了。原本这个词是说狐狸跟兔子结盟对付猎人 兔子被猎人射死了 其实两者应该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于是狐狸感到难过。

只是这个词不知道谁弄出来的。主角竟然是俩死对头,所以难免会被曲解。

一般成语出现当时是有当时特定的意义。

所以随着时间变化,意义变化也是可以理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