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书法上与谁并称

黄庭坚;米芾;蔡襄。苏轼在书画方面,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宋四家是中国北宋时期四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的合称。

苏轼在书法上与谁并称

宋代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最主要的实践者是北宋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人。“宋四家”成就主要体现于行书,此外是楷、草两体,米芾有少量的篆、隶书作,但不值得称道。苏轼和黄庭坚一起并称为“苏黄”,因为苏轼和黄庭坚在北宋时期都非常有名气,并且两人都是宋诗风格的体现者,影响很大。同时,苏轼和黄庭坚都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推崇他们书法的人也经常将他们以“苏黄”并称。

苏轼的诗词气象广阔而远大,就像是长江大河一般,波涛汹涌,非常有气势,而黄庭坚的诗词比较的森严,就像是高峰千尺,拔地而起,同样有气势。二人虽然在艺术上的成就不同,但名气都很大,影响也巨大。苏轼是北宋时期文坛的领袖,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多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诗词的题材比较广泛,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黄庭坚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也是北宋大孝子,其书法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与苏轼齐名。

如果把苏轼的作品来跟其他三人的作品来比较的话,就不难发现,比起黄庭坚,苏轼的书法温和、朴实,缺乏强烈的个性,跟米芾相比较,苏轼的书法似乎在笔法和章法的变化上又少了一点。那么,苏轼为何能排在“宋四家”之首,他的书法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从宋代的文化导向,以及宋代整体的书法审美情趣来入手,方可找到答案。从文化导向上来看,整个宋代重文轻武,是非常具有“文艺气息”的时代。

宋人看到唐人在科举中流行“诗赋取士”的做法,继而创造了诗歌繁荣的局面,就加以效仿。到宋哲宗时期,又改为以诗赋、经义两类取进士。后来,虽然又改动了一些规则,但万变不离其宗,读书人要想进入仕途,必须拥有写诗、作文,乃至写字、画画的本领,否则,别想进入仕途之门。

在这样的文化导向下,宋朝人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崇文”风气十分浓厚,三五好友坐在一起喝酒聊天,如果谁吟不出几句诗,写不了一手好字,就被看作是不合群。所以,宋朝大多数皇帝能写善画,比如,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宋光宗赵惇,都是历史上的书法高手。像欧阳修、梅尧臣、司马光、苏轼、蔡襄、米芾、黄庭坚这些朝中官员,能写善画就更普遍了。从整体的书法审美情趣来看,宋代书法“尚意”,虽然跟晋代的“尚韵”,唐代的“尚法”有所不同,但创造出来的书法成就并不逊色前人。

宋代书法“尚意”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倡导书法家要在创作里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自己的意趣。二是主张书法家要在书法里表现出一定的意境,给观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苏轼在书法上与谁并称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云: “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与哪三位书法家并称宋四家

苏轼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三位书法家并称宋四家,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宋代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最主要的实践者是北宋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人。

“宋四家”成就主要体现于行书,此外是楷、草两体,米芾有少量的篆、隶书作,但不值得称道。

苏轼和那些人齐名?合称是什么?

1、苏轼与父亲苏洵,兄弟苏辙齐名,合称“三苏”。2、苏轼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3、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4、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扩展资料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轼与其他人的并称

与唐代的古文运动发起者韩愈并称为“韩潮苏海”,也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更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苏轼之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

后世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惟苏轼故作豪放,其实清朗;其赋亦颇有名气,最知名者为贬谪期间借题发挥写的前后《赤壁赋》。

艺术方面,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并在题画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扩展资料:政治上,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虽赞同政治应该改革,但反对王安石任用的后任吕惠卿及一些“拗”的政策,招来新党爪牙李定横加陷害;后来又因反对“尽废新法”受到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斥退,终生当不了宰相。在新旧党争中两边不讨好导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云戏称为“一肚皮不合时宜”。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书;宋哲宗绍圣复述又加贬谪至儋州(海南岛);徽宗即位,遇赦北归时病卒于常州。

墓在河南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