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禁是什么意思啊

戒严期间夜间禁止人们外出或通行。

戒严期间夜间禁止人们外出或通行。

“宵”是夜晚,“禁”是禁止。宵禁就是禁止夜间的活动。宵禁是基于公共安全秩序为由,由立法机构、政府或军方决定并由军警具体负责实施的一种在戒严期间禁止夜间行动的宪法行为。一般在战争状态、全国紧急状态或者戒严时期使用。

在宵禁期间,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将会受限或者中止。

在实施宵禁期间,在实行宵禁地区的街道或者其他公共场所通行,必须持有本人身份证件和宵禁实施机关制发的特别通行证。

宵禁可以是特定的时间(仅限于夜间或全天24小时)、特定的期限(几天、几个月或更长)、特定的对象(所有人员或者特定性别和年龄段)和指定的区域(几个街区或是全国范围)。

宵禁的执行人员有权对违反宵禁规定的人予以扣留,直至宵禁结束;并有权对被扣留者的人身进行搜查,对其携带的物品进行检查。对抗拒宵禁规定的人员,可以对其执行拘留或者包括使用武器在内的其它强制措施。

在宵禁期间,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将会受限或者中止。

宵禁是什么意思啊

秦汉时期,宵禁的目的依然是为了国家稳定,毕竟古代生产力有限,夜间管理十分不便,所以就人为的将“时间停止”,也就是规定所有人只能白天活动。有人说这么做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防盗贼,其实是不对的。因为根据出土的居延汉简记载:“禁吏毋夜入人庐舍捕人”,也就是说汉代宵禁是连官府的捕吏也不能在夜间闯入罪犯家中缉捕罪犯的。

汉朝以后直至唐朝,宵禁目的进一步抬升到了整个城池的防御。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城池的构筑开始实行“嵌套式封闭结构”,也就是说城池的四周城墙只不过是城池的第一层防御,城内的封闭结构属于第二层防御。什么意思呢?以唐朝长安城为例,长安城内宫城、皇城、坊、市分别是封闭的空间,实行城门、街门和坊门共同启闭的制度,这样既可以提升城池防御水平,又可以把城内的人分割包围在们彼此熟悉的小环境内,避免有人在城内趁夜起事。

汉代宵禁由执金吾负责, 《史记》中写道:“宿卫郎官分五夜谁呵, 呵夜行者谁也。”甚至大将军李广“从人田间饮”,回来也不能夜行。

到了唐代,也有“京城内金吾昏晓传呼,以戒行者”的规定,当时的商业活动都在白天进行,到了夜间,居民只得闭门不出。

唐朝的《宫卫令》中有规定:每天晚上衙门的漏刻“昼刻”已尽,就擂响六百下“闭门鼓”;每天早上五更三点后,就擂响四百下“开门鼓”。凡是在“闭门鼓”后、“开门鼓”前在城里大街上无故行走的,就触犯“犯夜”罪名,要笞打二十下。如果是为官府送信之类的公事,或是为了婚丧吉凶以及疾病买药请医的私事,才可以得到街道巡逻者的同意后行走,但不得出城。当时的城市人也少,推行这项政策并不困难。

到了唐朝中后期,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宵禁制逐渐被打破,夜市开始出现,尽管朝廷曾下令禁止,夜市仍在不断发展,这一情况从中晚唐诗人的诗中也可以看出,王建的《夜看扬州市》诗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平时日,犹是笙歌彻晓闻。”张祜的《纵游淮南》中也写道:“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可以看出此时夜市的繁华,宵禁令在商业繁盛的地区已逐渐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