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司业是几品官

国子监司业是从四品下官员。隋代以前国子监设置司业,为监内的副长官,协助祭酒主管监务.清代末年废除。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

国子监司业是几品官

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

国子学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但同时,国子监与太学也可互称,经常用太学来指代国子监。

“国子监”出现后,“学”与“监”不同的含义说明了二者在承担两种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的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




国子监司业是几品官

国子监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二人,从四品下。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丞一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每岁,七学生业成,与司业、祭酒莅试,登第者上于礼部。主簿一人,从七品下。掌印,句督监事。

国子监祭酒是中国古代政府官职之一,始于西晋武帝国子祭酒,后经北齐、隋唐、明清延变。该官职基本隶属于朝廷最高学府:国子监。主要任务是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

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明成祖永乐元年,在北京设国子监,皆置祭酒(校长)从四品、司业(副校长)正六品、监丞正八品、典簿从八品各一员。

清代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觉罗学等除外),设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光绪三十三年(1907),并归学部。

《国子监女弟子》:晏云之担任的国子监司业,究竟是什么官职?

司业这个官阶很低,相当于学校的副校长。自隋朝设立国子监以来,校长们基本上都在祭酒。一般来说,这种酒的祭祀只来自四品的等级。按照官员的分类,他们也属于中下层领导干部,相当于部门级别的干部。至于司业以下的祭酒职位,级别就更低了,也就是只有八品,属于科级干部。要知道现在国内那些名校的校长和副校长基本都是正部级和副部级。对比两者,可以看出现在社会和政府对科教兴国的重视。当然,晏云之是丞相之子,不用科举考试他应该能在国子监得到司业的位置。同时,官家也没有在国子监设立酒节来主持工作,所以估计是给晏云之锻炼的机会。

其次,国子监里的博士、学者其实和司业的军衔差不多。一般来说,在国子监里,除了拜酒的地位比较高之外,其他人的军衔都差不多。比如五经大夫是正八级大夫,普通大夫是从八级大夫。至于其中的规律性,就更低了,只有正九级博士。这些医生或者其他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司业,或者类似于司业,所以很多事情晏云之不能直接决定,而是需要和大家商量。

电视剧“国子监来了个女弟子”中的男主角晏云之是剧中的一位青年才俊。他是国子监最年轻的司业他是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他在国子监的时候带了很多学生。他希望学生们学业有成后能为法院工作。晏云之 As 司业他在剧中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人,不仅教书育人,还为球场做了很多事情。

大司马桑公的独女桑祈( 赵露思饰品)被挖走了,于是打了个赌,大研的大儿子晏云之( 徐开骋饰品)应该拿着自己的钱包,答应赏元宵节。我原以为这很容易做到,但却充满了波折。知道晏云之在国子监教书,她不厌其烦地进入国子监接近他,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爱情逐渐发展。与此同时,北京的和平局势被一个神秘组织破坏了。为了查明幕后黑手是谁,桑祈和晏云之联手调查,誓要惩恶扬善。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真相大白,两人在事业有成后隐退,重返国子监,迎来五湖四海的学子,成为一生的故事。

看国子监上头了,古代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

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

一、国子监祭酒:从四品官阶,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从职能来看,大致相当于今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兼高等教育司长,

二、国子监司业:从四品下。为国子监副长官、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三、国子监丞:从六品下。负责惩戒国子监中犯有过错者,管理对象为博士以下的所有教职员工和监生。

四、主簿(典簿):从七品下。掌监印典领文书,督察吏役各尽其责。

五、博士:如今是学位,古代是官职——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国子监博士,也有官品,职能上分管教学,授课。

六、助教:官名,分掌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之教学,讲授儒家经典。

七、直讲:官名,辅助博士讲授经学。

八、典学:依《大唐六典》载,掌管抄录课业。

古代官职从大到小排列是怎么样的?

古代官职从大到小排列正一品太师,从一品少师,正二品太子,从二品各省巡抚,正三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从三品光禄寺卿,正四品通政司副使,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正五品左右春坊左右庶子,从五品鸿胪寺少卿。正六品国子监司业,从六品左右春坊左右赞善,正七品翰林院修编,从八品翰林院典簿,正九品各部院九品笔贴式,从九品翰林院待诏。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副将。

正三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参将。

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游击。

正四品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都司。

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城门领。

正五品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省知州,守备。

从五品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卫千总。

正七品翰林院修编,各部院七品笔贴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把总。

从七品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外委千总。

从八品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各部院九品笔贴式,县主簿,外委把总。

从九品翰林院待诏,刑都司狱,州吏目,巡检,额外外委。

末入流京、外县典吏,驿丞,河泊所所官。

古代官员品级排位是什么?

官职的品级:

1、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2、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3、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5、正三品——(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6、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7、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8、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9、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省知州;(武)守备。

10、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11、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12、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卫千总 13、正七品——(文)翰林院修编,各部院七品笔贴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14、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15、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16、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17、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贴式,县主簿;(武)外委把总。

18、从九品——(文)翰林院待诏,刑都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19、末入流——(文)京、外县典吏,驿丞,河泊所所官;(武)无末入流。

古代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 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 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 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 参谋、 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 知府。

此外, 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 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 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 行中书省,明代改称 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